close

有沒有搞錯?有一本名叫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的書,教人如何閱讀一本書?書,不就是拿過來,從頭翻嗎?還有什麼內容可以寫成厚厚這麼一大本?本來我也這麼想,但是啃過之後,雖覺得有些概念已經聽過,但這麼有系統的完整闡述,還是值得為此書「墾一墾」(形容手指在這大小不過幾吋的鍵盤之地上,來回敲打躬耕)...

沒有錯,這一本書就叫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,雖是本翻譯書,但譯得還算可以。作者提出了「分層式」閱讀法,即所謂的四個層次閱讀:基礎閱讀、檢視閱讀、分析閱讀、主題閱讀(名稱似乎有點太學術了)。依照作者的論點,書,其實是不應該從頭開始、鉅細靡遺,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,這樣的閱讀方式,不是最佳吸收書中精髓的方式。

閱讀(啃)一本書,首先,要很快速瞭解這一本書的骨架。先看看作者的序,看看目錄內容,然後很快地翻一翻,找其中幾段句子讀一讀,然後跳著看。重要的是要在很短的時間內,對整體有個概念架構,知道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,章節架構如何安排,這是作者所謂的「檢視閱讀」。

第二步,才是慢慢吸收書的血肉,也就是作者所謂的「分析閱讀」。所謂的「分析」閱讀,是鼓勵讀者在閱讀時,不應該被動的看,而是要主動的分析。分析這一章作者想要講什麼?自己能不能只用一句話說出來?(如果用到兩句話,代表還是不瞭解作者想要表達的)作者想要傳達的概念,如何在章節中推展?作者用什麼樣的方式,來形成他的論述?(也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,嘗試體悟作者如何來佈局)

除此之外,在「分析閱讀」的層次,是相當重視作筆記的。讀者可以在書的上方或左右兩旁空白處,寫下摘要或記錄下感想,這對自己的組織,和事後尋找重點或當時的想法,是相當有幫助的。而且,有這樣的作筆記習慣,在最後的「主題閱讀」層次,才能派得上用場(有的人可能會有潔癖,不敢、或不想在書本上寫字,我自己也是經過一段時間後,才突破的)。

最後的「主題閱讀」,指的是閱讀相同主題的不同書籍,書看多了,自然會觸類旁通,形成一個網狀地圖,慢慢衍生出自己的看法。至於「基礎閱讀」,則是指可以透過閱讀來吸收知識的條件條件,在此忽略不談。

恩,如果用一句話來說明這本書,那我會說:這本書是在推薦和闡述「先長枝幹,再長樹葉」的閱讀方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