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寫小說有沒有所謂的「方法論」?瞥見這本書名,把我的好奇心都引了出來。作者叫大江健三郎,日本人,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,書名下面,有一行較小的副標--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自我驗證的寫作之道」。直覺上,這是一本不太好啃的書。果然,這是比較偏理論分析的內容,而不是教導讀者如何寫小說。內容艱澀,有些篇章無法完全理解,不過裡面談到「陌生化」和「結構化」這兩個理論,倒是覺得言之有理...

書中談到,文字的書寫,不同於口語表達,是在字詞、句子、和段落層面上,刻意選擇和排除過程後的一種默認結構,因為傳達一個想法,為什麼作者選擇了使用這個字,而不使用另一個字,是經過作者有意識的考量,排除了其他的字,最後選用了最能貼切作者思維的傳達符號。這不是「自動化」無意識的過程,相反地,是一種「陌生化」的反思。所以,當作者把想傳達的思維看成是一個陌生的東西,要描述給讀者,就會進一步去思考挑選哪個字詞最貼切?使用哪種結構最條理?呈現何種風格最生動?

接下來就會牽涉到「結構化」的問題,有的人會稱「深度」,有的人會說「立體化」,不過作者覺得「結構化」比較貼切,因為包含更廣泛的意含。簡單講,小說書籍,是擺放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傳遞符號,作者該如何把溢於言表的構思或想法,複製到讀者心中,就是「結構化」要處理的問題。這樣寫,感受會不會少了點?如果改成這樣,氣勢會不會又弱了點?那這樣呢?於是,就在不斷地修修改改、自我突破過程中,逐漸進化、逐漸成為一部好作品。所以,在「結構化」問題上,其實還是又扣回「陌生化」理論。

書中另外還談到:構思、文體風格、想像力等面向,可能看完後,才能比較全面了解作者所謂的「小說的方法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