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age2.jpg 
一直相信,一個創作者思想上的厚度,決定了書籍閱讀起來的深度。如果小說這種文類也是如此,那不禁讓人想要問,小說家在下筆之前,對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究竟下過怎樣的功夫?是行雲流水,一邊寫一邊構思,最後巧妙的將劇情引導到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?還是作者其實對這個題材、現象已經有深思熟慮的看法,透過小說人物角色和劇情安排,作了間接的呈現與展演...


以故事結構來看,《海邊的卡夫卡》以雙主角的方式述說一則奇異的故事。奇數章講述一個離家出走的十五歲少年,因為要擺脫詛咒,沒有目的卻又像冥冥中注定的,慢慢走向森林的深處;而偶數章則描述一個聽得懂貓語的弱智歐吉桑,在協尋走失的貓的途中,扮演打開森林深處入口的關鍵角色。兩條軸線隨著篇章的發展而逐漸接軌,最後合而為一,讀者終於明白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。

很明顯,這樣的故事結構是經過巧思設計的,事先如果沒有仔細規劃或思考過,很難寫出這樣的作品。所以剩下來的問題,就只剩下村上春樹花了那麼大的功夫,厚厚寫了上下兩集,虛構出了這樣的故事,試圖要傳達什麼?

有人說,這延續作品的一貫特色,透過光怪陸離的情節、角色不斷自我剖析,呈現虛無和失落的本質。也有人說,《海邊的卡夫卡》和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》很像,探討真實與虛幻兩個平行世界的相互糾結關係。

或許這些都對,也確實講得很好,但在閱讀《海邊的卡夫卡》過程中,讓我一直聯想到的,卻是《麥田捕手》和《變形記》這兩本書。

《麥田捕手》中的少年開場時,是一連串的髒話和整本書的叛逆行為,但結尾時,他察覺年幼的妹妹竟也拎著包包,想要跟他一起離家出走。原本他視自己的出走蹺家為理所當然,沒有什麼不可以,但當他面對單純的妹妹仿效他,也想要出走蹺家時,他才突然明白自己這一切行為的本質,其實是一個失序的過程,他從妹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也讓他走向回歸的路途。

如果要用英雄的旅程來形容這一個回歸的過程,沙林傑在《麥田捕手》中,手法上是透過「扭曲角色的內在世界」來達成。外面發生的事情沒有變,而是作者故意扭曲主角的心態,所以他一直憤恨抱怨、一直口出惡言,但當他自己察覺到自己的心態之後,扭曲的心態也在瞬間得以平撫,英雄因此能夠回歸。

反觀《海邊的卡夫卡》,開場時主角有說不出理由地離家出走,宿命般地往那片森林深處的另一個世界走,但書的結尾處,主角在經歷過許許多多的奇異經過後,他最終選擇了離開那片森林,回歸真實的世界。在這當中,村上春樹選擇了「扭曲外在世界樣貌」的手法,因此,天上掉下的魚、入口的石頭、左伯小姐的靈魂、叫做烏鴉的少年等情節不足為奇,因為透過扭曲和變形,主角才能經歷一連串的奇異事件與試煉,最後能安頓了心,選擇了回歸。

卡夫卡在《變形記》中讓主角的樣貌變形成了一隻蟲,試圖突顯出人存在的虛無本質,而村上春樹透過「扭曲外在世界樣貌」,嘗試描繪出一條通過虛無失落,最後走向回歸的道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