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首先,必須先聲明的是,自己算是才剛從研究之路的起點出發(出發?其實也不確定到底出發了沒?),所以接下來的每一站,全憑我的想法和想像來介紹(算是沒有牌照的導遊,因為這一路的風光景點,我根本都沒去過)。當然,這是很弔詭的事情,為什麼非得強迫自己花這麼多時間一路瞎掰呢?動機很簡單,我視之為「壓在墊版下的座右銘效果」,也就是說,這是只是用來勉勵自己的而已 ...


分析力,就是分析的能力。高中時期看了一系列的霹靂布袋戲,後來,看到有人寫評論,分析劇情走向,比較跟天宇系列(那時候霹靂與天宇視布袋戲的兩大勢力)的異同優缺點,研究正派主角如何佈局?反派角色如何反撲?布袋戲的世界觀是如何?劇中角色又如何看待自己?一連串的問題是當時看戲時沒有發現的問題,那時才懂,原來看戲的人除了看戲的眼睛外,還可以同時擁有分析的眼睛,來看待這些掌中世界。

所以,之後看完金庸武俠小說後,又去看了一堆評論集;看了歷史故事之後,又去看一些歷史人物評論;看了宮崎駿動畫後,又去看了一些背後創作歷程;看了電影之後,又去看一些電影評論文章;看了一本書後,又去找看過此書人的點評意見。這樣做的目的,其實就是要:打開自己的分析之眼。

談研究,一定會講到文獻,一講到文獻,我就會想起fcc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:拿著板凳,在研究的樹林裡,找到自己的座落位置,安頓下來。讀論文,也應該讀出相關性,用分析之眼,描繪出相關研究的森林,找到自己的位置,安頓下來,然後一切才開始發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n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