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進電影院之前,以為《海角七號》是一艘漁船的名稱,看完後,才知道內容和所想像的天差地遠。有人說,最悲的傷感,不是一路悲到底的戲劇手法,而是從喜劇中交錯襯托出來的悲傷,才是悲的最高境界。海角七號有喜劇元素,雖沒有濃濃的悲,但有淡淡的愁,喜劇中帶著淡淡的愁,是愁喜交疊的溫馨小品...
茂伯是喜劇元素的靈魂人物,從車禍跌到田裡開始,一直到最後登台演奏,用他獨特的「鄉土味」特質,貫穿全場,有他出現的場面,大概就有爆笑的台詞、動作。但隨著劇情的發展,導演將愁的部份,用一種不被人察覺的方式,慢慢地,輕輕地,灑了進來:
1) 主角阿嘉(范逸臣飾)在台北發展不順遂,於是返回家鄉(因此片頭剛開始就是飆髒話、摔吉他)
2) 女主角(田中千繪飾)離鄉異地在台發展,工作不順利(原先安排的樂團臨時被更換,換成本土樂團)
3) 側影日本客寫了七封信,告訴背影阿嬤無法來台相見的種種緣由(側影日本客和背影阿嬤,果然是一絕,從頭到尾都沒露面)
4) 阿嘉的繼父(馬如龍飾)必須安撫不認同他的兒子,另一方面看著家鄉沒落、年輕人出走、村莊空巢化,而力不從心 (有點黑道背景的民代,似乎 都是那種形象,花襯衫沒扎、拿著包包)
5) 原住民警察(民雄飾)拿著照片,想著他的魯凱族公主(聽說那真的是他的結婚照)
6) 鼓手水蛙愛慕有夫之婦的老闆娘 (徹底實踐青蛙精神:只想與心愛的雌蛙在一起,而不計較有多少雄蛙)
7) 大大的單親媽媽(林曉培飾)似乎有滿腹難以言訴的憂愁,只能靠抽煙來排解
由於這些若有似無的愁,才襯托出茂伯的喜感,也讓《海角七號》一片充滿笑果、平易近人。
不知道是因為這些都是描寫小人物,還是因為對鄉村的熟悉,劇中的故事讓人感到特別平易近人,似乎是發生在自己的生活周遭。唯一覺得不足的,大概是那七封信的故事,沒有很大的感染力,有時日語旁白在念信的內容,反而會覺得是一種干擾。身為台下的觀眾,其實並不在乎六十年前的七封信,反而是對生活在恆春的這些小人物刻劃,才格外引人關切。
但如果將這部份刪除,不是連片名都要改了嗎?
留言列表